您好,欢迎来到中国轮胎商务网
资讯 行业动态 正文

“火山口”的民族轮胎,忐忑自问路在何方?

2016-04-14中国轮胎商务网

  从2016年民族轮胎产业的势头,又一次次轮胎人如履薄冰。

  在行业协会统计的40家轮胎企业中,整体亏损面达到20%。也就是说有1/5的轮胎企业处于赔钱状态。

 

 

  俗话说,胳膊拧不过大腿,大环境不景气是导致轮胎行业萎靡的原因。2008年金融危机都没能够撼动的中国经济,在最近几年增速不断放缓,中国的经济变得虚弱了起来。

  对于生产企业来说,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在于前期产能过剩和生产过剩,超量的库存进一步拉高了企业的成本压力,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资金的流动,自然生产活力就下降了。

 

 

  其实,国内轮胎产能在2010年就达到饱和状态,总产量是4.43亿条。其中,子午胎产量是3.75亿条。

  2012年,国内轮胎行业开始出现产能过剩问题。2013年,国内轮胎总产量在5亿条以上,其中,子午胎产量超过4.35亿条。

  如今,国内轮胎行业仅大中型企业就有300多家,不规范、未注册的小企业更多,产能远远大于市场需求。

  当前,65%的国产轿车子午胎和轻型货车子午胎是中低端产品;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年生产能力在1.3亿条左右,市场的年需求量却只有8000多万条。

 

 

  轮胎行业作为最传统的重工制造业,不仅在产能上被迫下调,产品销售渠道面临萎缩,整体活力低下。

  2012年,国内轮胎行业大型企业开工率在95%左右,中型企业开工率在80%左右,小型企业开工率在60%左右。2015年,国内轮胎行业平均开工率已经降至70%以下。

 

 

  另一方面,对于贸易企业来讲,来自于国际贸易市场上的各种贸易壁垒严重限制了行业整体的发展,各种层出不穷的双反调查和技术设障令外贸企业的营销渠道不断萎缩,同时不断增长的人力资源成本也是其发展受限的原因。

  不过这些都是外部原因,短时间内还是能够找到办法应对下来,真正令企业头疼的是内因,这不仅是企业的短板,更是整个行业的弊病。

 

 

  虽然经过近二十年的快速发展, 尽管中国进入世界75强的企业较多、发展速度较快,进入前十的企业有正新(台资)和中策。在前75强排名中,尽管中国大陆企业占29家、台湾地区企业5家,但总销售额偏低。

 

 

  即便是三巨头(普利司通,米其林和固特异)在世界轮胎75强的比重在不断降低,从2009年的43.7%下降至39.3%,但依然占据市场大头。

  中国轮胎产业依然非常弱小。举个例子说,以前大部分车主换轮胎图的就是便宜,随便买个牌子凑合着用就可以了。

  因此这也导致了整个轮胎行业在2002年和2007年左右的两次井喷式的发展,像山东威海三角、玲珑集团等等一跃成为全球轮胎企业排名靠前的行业代表。

 

 

  内销能力不强是整个行业的现状。大部分中国轮胎企业存在不同的代工经营现象,对自身品牌的发展重视程度不够。

  现在呢?

  人们宁愿多花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的价钱去买诸如固特异、米其林、普利司通等等大品牌的产品,对于国产货基本不会主动需求。

  这种现象是很容易解释的,消费者的素质在提高,消费水平在升级,当有了对高质量产品需求的理念,品牌就成为了主导消费的第一大因素。

 

 

  中国轮胎行业,不缺少产品数量更不缺少产品种类,缺少的就是能够拿出去的品牌。

  诚然,像杭州中策、威海三角甚至玲珑等等在国际市场上可能并不一定比国外品牌差,但是一两家强并不能够代表整个行业,更不用说拉动整个行业了。

  米其林的营销网店和代理中心几乎能够渗透到中国镇一级的行政单位,这一点哪个国产品牌能够做到?

 

  并不是国产品牌没有这种实力,布局大范围的分销网点和服务处并不是什么难事,仅从这一点来说,国产品牌对于自己国土上的营销渠道下探更具优势,但是没办法这么做的原因就是消费者不认啊!

  抛出本国消费者对国产商品的信心不强的原因不谈,国产轮胎的质量工艺确实不敢恭维。

  一方面,轮胎生产企业的生产线和设备更新换代慢,造出来的产品自然质量不能够达到上乘。

  另一方面,国内生产企业在技术创新上过于敷衍,每年在创新的资金投入上只占到成本投入的6%,远远低于国外知名品牌的科技投入占比。

 

 

  Myautotime曾亲眼见过,轮胎制造厂的工程师们将配方的比例,随便改改就号称一种新的产品,而这种随意改动很可能将产品性能破坏,自然新产品质量问题层出不穷。

  再者,国内对于轮胎产品的检验标准就像汽车安全检验标准一样,“入门要求”十分低,这一点让轮胎企业“很放心”,欧美国家最让企业头疼的产品检验问题在中国反而是最容易解决的。

 

 

  这也是为什么欧美相关机构将产品准入标准随随便便提高一点等级就能将大部分中国产品拒之门外的原因。

  这一点在前一阵子欧洲绿色环保标准和中东国家标签法的贸易保护行为上已经体现出来了。

  尽管经济一直在提倡转型,可是对于体量巨大的重工制造业来讲,转型又岂能是一蹴而就的事?

  总之一句话,还是任重道远啊!

来源:中国轮胎商务网打 印关 闭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中国轮胎商务网微信公众号(tire123)

友情提醒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轮胎商务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轮胎商务网”。
特别注意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为您服务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版权信息 | 法律顾问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2023 Tirechin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Tirechina.net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302号
服务热线:0754-88650298 在线服务QQ:1525237793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0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