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轮胎商务网
数据中心 行业报告 正文

新政颁布,新能源汽车迎来重大利好!

2022-01-24中国轮胎商务网

  新能源车迎来重磅利好政策。1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连发两份文件,提出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逐步取消各地新能源车辆购买限制;促进充电设施规范有序发展,加快推进居住社区充电设施建设安装。

  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

  1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发布《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提出大力发展绿色交通消费。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逐步取消各地新能源车辆购买限制,推动落实免限行、路权等支持政策,加强充换电、新型储能、加氢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车船用LNG发展。推动开展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工作,有序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深入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推动健全农村运维服务体系。

640 (12).JPG

  “新能源汽车具有清洁环保、使用成本低、排放少、高能源利用率等优点,是汽车产业解决能源转型问题和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突破口。”无锡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吴琦对记者表示,在新能源汽车向市场化方向转型、政策补贴滑坡的背景下,国家政策扶持重心向充换电、新型储能、加氢等配套基础设施转移,旨在聚焦新能源车购买受限、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当前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问题,加快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应用。随着商业模式的明确,将形成政府、企业、社会资本互相补充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推动行业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近年来,我国汽车绿色消费发展迅速,成效显著,特别是新能源汽车销售大幅增长。商务部1月21日披露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352.1万辆,同比增长1.6倍,占新车销售比例跃升至13.4%,同比增长8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增至784万辆,占我国汽车总量的2.6%,占全球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一半左右。据有关机构测算,相比传统燃油乘用车,现有新能源乘用车每年在使用环节减少碳排放1500万吨左右。

  在当日国家发改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管局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司司长朱呈义表示,下一步,国管局将大力推进公共机构消费绿色转型,推动公共机构及干部职工优先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适当提高党政机关公务领域新能源汽车应用占比。在公共机构内部新建和既有停车场中,加大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配备力度。

  目前公共充电桩81万个

  随着新能源汽车快速增长,充电难成为制约新能源车快速发展的瓶颈。

  国家发改委最新披露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公共充电桩达81万个,其中,广东、上海等排名前十地区的公共充电桩规模占比超过70%,而县城、乡镇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我国高速公路充电桩1.38万个,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鲁、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尚未实现全覆盖。

  为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突破充电基础设施发展瓶颈。1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0个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提出,到“十四五”末,我国电动汽车充电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形成适度超前、布局均衡、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能够满足超过2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

640 (13).JPG

  《实施意见》从加快推进居住社区充电设施建设安装、提升城乡地区充换电保障能力、加强车网互动等新技术研发应用、加强充电设施运维和网络服务、做好配套电网建设与供电服务、加强质量和安全监管、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七方面提出二十一项内容。

  “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是支撑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一环。”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这有利于突破我国现有充电基础设施发展和建设瓶颈,健全我国高速公路、国道等重要公路路网配套基础设施,构建我国城乡新型电力供给系统,深化电力供给侧改革,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提升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对于电动企业发展至关重要,但合理规划是关键。”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在私人领域,要推动充电桩充电接口和充电标准的统一,让充电桩更有通用性;在公共领域,要结合能耗问题,合理布局,对于人口较为稠密、交通堵塞严重、停车位少的区域,要普及快充和换电。同时,在偏远地区,要合理分布充电桩,要综合能耗和实际使用场景来布局。

  宋向清建议,可将车流量较大的国道、重要省道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纳入规划方案,尽快出台高速公路、国道等重要路网快充站建设标准规范,因地制宜推进各省市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分阶段实施方案,加强加快项目立项,规划设计好路网与电网的衔接、用电与用地的配套、投资与产出的配比等。


来源:中国经济网打 印关 闭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中国轮胎商务网微信公众号(tire123)

友情提醒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轮胎商务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轮胎商务网”。
特别注意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为您服务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版权信息 | 法律顾问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2023 Tirechin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Tirechina.net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302号
服务热线:0754-88650298 在线服务QQ:1525237793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0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