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轮胎商务网
资讯 行业动态 正文

中企将收购高田?宁波均胜吞下KSS后拟再出手

2016-06-03中国轮胎商务网

 

  综合外电报道,中国宁波均胜电子公司(Ningbo Joyson Electronic Corp.)有意收购日本气囊巨头高田公司。后者因缺陷气囊造成全球上亿辆汽车召回,陷入财务困境,亟待投资方救援。

  均胜和KSS完全合并后再图收购

  2016年6月2日,均胜电子和百利得KSS(Key Safety Systems Inc.)发布声明称,两家公司已经完成合并。今年2月2日,均胜在停牌三个月后,揭晓了拟定增募资收购的两项海外汽车行业资产的计划,收购金额合计超过1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3亿元,拿下德国TechniSat Digital GmbH Daun(简称“TS道恩”)的信息系统业务和美国百利得KSS。

  均胜通过新设立的美国全资子公司Knight MergerInc.(简称“Knight”),将美国百利得汽车安全系统收入麾下。该交易的基准合并对价为9.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0亿元)。

  经过近4个月的流程,均胜和百利得终于宣布已经完成了合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百利得全球总裁罗冠宏(Jason Luo)披露称,均胜和百利得正在评估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市场的机遇,而日本高田公司“可能成为兴趣点”。《美国汽车新闻》等外媒解读为,均胜与百利得有意收购高田。

  不过罗冠宏并未给出均胜/百利得收购高田意向的细节信息,也没有证实双方是否已经在协商对话中。高田方面则对上述报道未予置评。

  上周,彭博社报道称,纽约投资公司KKR & Co.正在与其他企业讨论,对高田发起收购。目前尚不知晓均胜是否参与KKR的收购中。由于“气囊门”事件的冲击,高田的市值较大召回之前大幅下跌45%,大约为3.27亿美元,正是收购的良机。

   高田的大麻烦

  高田气囊充气装置采用了硝酸铵材料,在温度和湿度达到一定条件时,可能受外界影响产生爆炸,并且高田气囊并未使用干燥剂消除隐患。在气囊充气装置爆炸后,一些金属碎片可能飞溅并杀伤车内人员。

  高田气囊导致的汽车召回总数之大、延续时间之久,在汽车历史上无出其右。从2008年开始,高田气囊就在事故中暴露缺陷,并涉及小规模召回。自2013年起,高田气囊遭遇大规模召回,并连续刷新汽车行业召回数量纪录。

  2015年5月中旬,“高田气囊门”就以全球累计3,600万辆次(部分车辆召回超过一次)成为史上最大汽车召回案。

  就在当月底,总数又突破了4,000万辆。

  2015年11月,高田气囊导致的全球汽车召回总数超过5,000万辆。

  进入2016年,这一数字仍然在继续大幅膨胀。5月27日,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发布通知,因高田安全气囊存在缺陷,八家车企将分阶段召回1,200万汽车,其中菲亚特克莱斯勒公司(FCA)将召回430万辆,本田将召回450万辆,丰田将召回160万辆,马自达召回731,000辆,日产召回402,000辆,斯巴鲁召回383,000辆,三菱召回38,000辆,法拉利召回2,800辆。

  盖世汽车和《日本经济新闻》等外媒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份,高田气囊总计导致汽车召回1.2亿辆,相当于“踏板门”事件的10多倍。其中受影响最大的车企为本田,去年就已经超过2,450万辆。而丰田在6月最新召回之后,总数也达到1,700万辆。由于高田还在陆续曝出有缺陷的气囊应用范围,因而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间,1.2亿辆的数字仍将持续发酵。

  今年3月,彭博社报道称,“气囊门”可能总共给高田带来240亿美元的损失,这几乎是其当下市值的80倍。换个说法,“将高田卖了也赔不起”。为此,高田在5月份雇佣Lazard投行,帮助其进行财务重组,减少召回带来的冲击。

  均胜会是高田的救世主?

  根据业内人士见解,均胜收购高田总体上对各方有利,如果高田能够被均胜成功入主,有望创造共赢局面,不过也存在一定的门槛需要跨越。

  首先,买家可以赢得市场份额。在汽车安全气囊尤其是SRS(Supplemental Restraint System,座椅安全带辅助保护系统)领域,几家巨头瓜分了市场份额,分别是瑞典奥托立夫、日本高田、德国采埃孚、美国百利得和日本Daicel。一旦均胜入主高田,百利得与之联合后的总市场份额能够翻倍。

  其次,汽车制造商并不希望高田真正破产,原因是如果缺少高田之后气囊产能将捉襟见肘。根据美国议院本周三报告,迄今仍有车企在为车辆安装高田的缺陷气囊。可见气囊供应仍需高田这样的巨头支撑。

  对高田本身来说,倘若有资金介入,其股东可以收复一些损失的市值。经过新东家重组整顿,业务有可能逐渐回归正常轨道。

  另外,以均胜为代表的中国企业目前资金充沛,也有意愿进行跨国收购,获得更多先进技术和良性资产,并且业已在百利得、TS道恩等案例中获得成功,这些也是有利于收购的因素。

  O’Keefe & Associates Consulting LLC投资公司CEO Pat O’Keefe表示,高田及其消费者很可能对救世主翘首以盼,如果高田被收购而免于破产,“对股东和车企来说都是最佳选择。”

  在不利因素方面,日本公司被中国企业收购的成功案例并不多,出于政治和民族感情因素,日方对中方入主的排斥心理也可以预见。

  而百利得如何与高田进行架构和技术上的整合,也会面临挑战。之前盖世汽车采访百利得高管时,后者表明“我们的气囊配方和高田不同”,这虽然排除了百利得气囊重蹈高田覆辙的技术缺陷,但也意味着两家的技术路线存在差异。

  不过无论如何,中国企业能够走向海外,吸收资产和技术,代表了一种向好的趋势。中国汽车产业在零部件供应商的根基方面尚不深厚,诸如均胜收购百利得甚至未来可能拿下高田的现象越多,则可以期待中国汽车产业的根系也就越是发达。

来源:中国轮胎商务网打 印关 闭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中国轮胎商务网微信公众号(tire123)

友情提醒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轮胎商务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轮胎商务网”。
特别注意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为您服务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版权信息 | 法律顾问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2023 Tirechina.Net All Rights Reserved Tirechina.net 版权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302号
服务热线:0754-88650298 在线服务QQ:1525237793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044号